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發展目標,到2025年底,全國新建或改擴建1000個左右體育公園,逐步形成覆蓋面廣、類型多樣、特色鮮明、普惠性強的體育公園體系。結合《“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相關內容,加快體育場地設施數字化改造,優化體育公園建設與運營模式,已成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
加快建設智慧化健身場地設施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以5G、AI、IoT、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在近幾年的飛速發展,體育公園從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兩個維度共同構建智能運動生態,為全民健身提供多種智慧化服務。
二沙島體育公園是廣州首座智能體育公園,去年10月完成改造后免費向市民開放。該公園引入了智能智慧康體設施群,部分健身器械配備了太陽能發電裝置,市民在進行鍛煉的同時可以順便助力公園發電,同時使用手機掃描器械上的二維碼,可立即查看自己與其他使用者的運動數據,在虛擬時空中開展體育競賽。“這是我見過最高端的公共健身器材,如果不是家離得遠,我也會每天來這里健身。”一位正在健身的市民說。將智能科技與全民健身結合是二沙島體育公園吸引市民前往的一大亮點。在體育場地設施數字化改造過程中,建設智慧體育公園、智慧健身路徑、智慧健身步道等智慧化健身場地設施一直被視為重點。2018年,北京市海淀公園經過改造,變身全球首個AI科技主題公園,智能步道、AR太極教練等人工智能設施“藏”在其中。通過信息技術聯結運動場景或智能裝備,能夠突破時空限制,使市民在參與體育鍛煉時更好地實現強身、健心等目的。
為落實“十四五”規劃有關任務目標,此次出臺的《意見》明確將“提高智慧化水平”作為一項基本原則的具體內容。“現在是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與各行各業都在融合過程中,因此體育領域的智慧化發展是大趨勢。”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艷麗認為,智慧化體育公園可以從大力發展智能型基礎設施入手,同時從整體布局體育公園的信息化網絡,最終在落地過程中創造應用場景,讓居民體會到體育公園的樂趣。
提高體育公園運營管理水平
體育公園的建設是以公益為導向的,也就是說基于為全民健身服務的目的,體育公園不具有強營利性。過去的體育公園主要由各地政府牽頭負責建設與運營,但受財力與精力所限,不少地區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和管理負擔。伴隨國家經濟改革的深入以及體育產業發展的需要,為了更好地推動體育強國建設和落實全民健身戰略,如今的體育公園需要進行多元化的運營管理。
此次《意見》精準發力解決痛點、難點,通過鼓勵第三方企業化運營、靈活采取多種運營模式、提高運營管理水平三點對優化體育公園運營模式提出了具有實操性的意見。湖南省體育產業集團在湖南省婁底市打造的青山體育公園,就采用了《意見》中支持的設計—建設—融資—運營—移交(DBFOT)模式。集團總經理陳彬表示,青山體育公園在滿足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前提下,優化空間功能布局,創新產業資金融資投入模式,植入智能管理模式,優化運營管理效率,引流運營服務主體,實現事業建設、產業發展,打造體育公園可持續發展路線。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李艷麗表示,鼓勵社會力量介入,引入第三方企業運營,既能為企業涉足體育領域提供新途徑,也能減輕政府在建設和運營方面的負擔?!兑庖姟愤€指出,要在體育公園推廣智慧管理,提高運營管理效率。未來的體育公園將圍繞這個專業的方向進行發展,為全民健身提供更多智慧化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體育健身的新需求。(轉自11月9日《中國體育報》02版 作者:曹彧 王子純)